主題演講講者

Professor Sarah Banks

Durham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s.j.banks@durham.ac.uk

 

摘要

在不道德的世界中實踐倫理:培養社會工作專業倫理智慧

社會工作是一份具有挑戰性的職業 - 通常與處於社會邊緣的人一起工作,在關懷、賦權和控制之間尋求平衡。因其常由國家資助,故與政策、政治和當前的經濟和社會條件緊密相連。這次演講從經濟緊縮和道德敵視社會邊緣人士的氛圍,考量新自由主義、日益市場化和管理主義對社會工作實踐的倫理影響。社工如何在似乎越來越不道德的環境中實踐倫理?本人將探討社工為自己發展成為優秀從業員所做的 "倫理工作",如何在困難的情況下制定正確的行動方針,為自己是誰、做了什麼作辯護。是次討論亦會考量“專業倫理智慧" 的性質和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教育、督導和與同行的批判對話來培養這種智慧。

 

簡介

Professor Sarah Banks 是英國杜倫大學社會正義和社區行動中心 (CSJCA) 聯席總監及社會學系教授。她以在社會工作倫理領域的研究和出版享負盛名。她的著作包括: 《社會工作的倫理與價值》(第4版)(2012年由Palgrave Macmillan出版); 《環球社會工作倫理實踐:案例和評論》(2012年由Routledge 出版,與 Kirsten Nøhr 編輯);《專業生涯的倫理:醫療和社會關懷的美德》(2009年由Palgrave出版,與 Ann Gallagher 合著)。最近的研究包括向英格蘭專業監管機構投訴社會工作者的個案。

Professor Banks 還從事研究社區發展和社區為本參與式研究倫理。通過 CSJCA,她與社區組織合作開展參與性研究,並努力制定參與性研究的倫理準則。她撰寫和編輯下列領域的書籍,包括:《道德、公平和社區發展》 (2019年5月由Policy Press出版,與 Peter Westoby 一起編輯);《健康和社會福祉參與式研究中的倫理》 (2019年由Routledge出版,與 Mary Bredon-Miller 共同編輯);《共同製作研究:社區發展模式》(2019年由Policy Press出版,與 Hart、Pahl 和 Ward 編輯)。


Professor Donna McAuliffe

Griffith University, Australia

 

摘要

當組織和專業價值觀衝突時:複雜場景下的倫理決策

人本服務和社會工作員最常遇到的困難是如何在組織要求和專業價值的拉力中適然推展工作。一般組織通常根據使命願景運作,這要求遵守法律規條、社會接受的界限、政治指令和僱傭合同。為了案主的最大利益,人本服務從業員在道德上有義務做的事情,可能不是組織規範所容許或允許的。當一個社工員經歷了隨之而來的道德困境時,考慮運用倫理決策過程是有幫助的,其中包括注意問責要求、考慮文化層面、批判地反思過去的行動、選項和潛在的後果,並在有需要時參與協商。本文會以個案探討倫理決策,顯示人本服務從業員即使在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下,仍須積極為案主倡導。

 

簡介

Donna McAuliffe是澳洲格里菲斯大學人本服務與社會工作學院教授和院長。她在精神健康、法律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和程序管理方面有豐富社會工作實務經驗。二十多年來,她一直在專業道德領域教學和研究,並領導了2010年修訂的澳洲社會工作者協會道德守則。她是《專業間道德: 社會、衛生和公眾服務的合作》(2014)作者,也是第五版《社會工作和人本服務實踐之路》(2017)的合著者。Professor McAuliffe 是《道德與社會福利》學刊澳洲太平洋地區的副總編輯,並制定了《道德決策:包容性模式》(2008)。她對科技和社交媒體方面新出現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工作有關倫理的投訴和專業監管皆感興趣。


曾華源教授

台灣東海大學

 

摘要

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在華人社會的實踐困境與建議

人情、關係、面子和互報已被指認為華人社會人際互動的核心規範。從生態系統觀點來看,社會工作服務對象問題處置涉及對多重系統之干預。就角色職責而言,社工專業角色是道德介入,擁有法定權力分配福利資源。在人情社會中,依據西方專業倫理原則將會陷入倫理難題,如系統衝突調解、資源公正分配、吹哨舉發、案主自決、權力運用與專業關係界線等。因此,應加強建構適合華人社會之專業知識、技巧和倫理原則,教育學生「做人處事」能力。

關鍵字:人情社會、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倫理困境

 

簡介

曾華源(Tseng Hua-Yuan)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香港明愛專校社會工作系講座教授、曉莊學院社會工作特聘教授與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門評鑑小組委員。曾任救國團總團部「張老師」研究訓練組組長、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與主任秘書,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理事長、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員、香港社會工作者註冊局海外委員。專長主要在偏差行為少年處遇、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實務方法、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社會工作倫理。著有《少年福利》、《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研究》、《社會工作實習教學:原理及實務》、《志願服務概論》、《社會工作管理》與《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


徐明心教授

香港明愛專上學院

 

摘要

重新探索社會工作的本質:"關係為本"、"案主為本"、"實證為本" 或是 "價值為本"?

在我的演講中,我將探討一個簡單但基本的問題:為什麼要做社會工作?我們相信社會工作源於價值信念,它是社會核心價值的一部分;以專業價值信念為基礎、努力維護和追求人文價值。當我們提到價值信念時,我們要清楚談論的是什麼樣的價值信念。它是個人、專業、組織、社會、政治還是靈性價值?當代社會存在不同的價值信念,但可能未必一致。有時,彼此存在拉力甚至衝突。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社會工作實務本質上是一個動態而複雜的過程。在這過程,我們需要價值信念作為工作方向的指引,並持守我們的耕耘。否則,手段可能會掩蓋工作意義,我們埋頭苦幹,卻忘記思考和夢想。專業社工若不秉承價值信念,只會淪為技術官僚。社工的職志是眾人由生到死的福祉。我們未必能夠解決案主的問題,但我們可以懷著對愛、自決和社會公義的信念,以伙伴身份去傾聽、協助、充權和倡導。

我會反思過去四十年的工作,與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和理想,重新探索社會工作實務的基礎:社會工作是"關係為本”、 "案主為本”、"實證為本"、"價值為本"或是這些部分或全部的混合體?

 

簡介

徐明心教授是香港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教授兼院長。他也是世界上其他九所大學的榮譽教授。在加入明專之前,他曾擔任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教授及副院長。明心在社會工作實務、研究和教學方面擁有四十年的經驗。他是前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發展及健康服務總監。明心成立了首個以社區為本的家庭服務中心、首個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及首個僱員援助計劃。他還督導香港眼庫診所,協調服務發展、籌款、服務評估和員工發展。

明心的研究興趣包括社會工作督導、人本服務管理、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社會工作教育以及藥物濫用。他出版了超過145份研究著作,包括12本書 (如《社會工作督導: 脈絡與概念》(Sage, 2005) 和75篇評論期刊文章。明心一直是社會工作督導領域積極研究的學者。在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領域,明心是《國際社會工作》學刊最多產的作者。他的著名文章 “從復原到抵抗:重建社會工作實務的優勢視角”獲得了2010年《國際社會工作》頒發的弗蘭克•特納 (Frank Turner) 最佳論文獎;它是世界上下載最多的社會工作文章。此外,《英國社會工作期刊》編輯之選《社會工作關係的界限重訪》,明心重新概念化醫學模式裡的工作員/案主關係,轉化成動態而融合的模式。學術上,明心現時是《國際社會工作》期刊聯席編輯及其他十八份學術期刊的編務委員或評審。